我是個奶酥內餡控,即便醫生告訴我這是引發偏頭痛的源頭之一
當我被youtuber洗腦某大賣場的大奶酥波蘿又大又好吃時,不立即行動怎麼對得起奶酥控這個稱號。
 
到了指定賣場的烘培區,在放置大波蘿麵包的保溫櫃內陳列了兩種不同口味的大波蘿麵包。賣場為了區別不同口味,貼心的在表皮上以黑芝麻作為記號,有黑芝麻的是紅豆內餡,而另一個就是我嚮往的奶酥口味。話不多說,當然就是沒記號的夾了就走,在過磅前我還跟銷售員再三確認我拿到的是正確的口味,便心滿意足的回家了。
 
回到家,開心的準備品嘗時,我猜大家也知道發生甚麼事了,裡面居然包的是....紅豆!!
 
我有點傻眼,當下立即檢視麵包外觀,確實沒有黑芝麻;我重新確認了結帳明細,也一樣顯示的是大奶酥波蘿麵包,然而在各種客觀的判斷基礎下,這種絕對不該發生的錯誤發生了,不用說,很明顯的就是流程出錯。
 
看起來只是內餡出錯的小瑕疵,背後卻可能潛藏很大的災難。
 
我腦補流程上出錯的可能性:
  1. 麵包師傅跟賣場沒有協調好,所以其實有記號的是奶酥。
  2. 一開始烘培前作業人員就錯置了內餡記號。
  3. 作業人員的疏失,漏掉了幾個該標記號的麵包沒做好記號。
  4. 根本烘培前就亂成一團,搞不清楚那些要標記那些不用,消費者只好憑運氣。
我認為一家知名賣場發生4的可能性極低,若如果真的是這個原因,我想這家以後可以不用再去消費了。
 
但如果是1~3的原因,顯然就是流程發生嚴重的斷層及疏失。
 
只是一個簡單的麵包生產流程,有可能中間的步驟與前後不連貫了,就會發生內餡錯置的疏失,就一個食品生產流程來說,是非常嚴重的事。
 
有沒有可能食品生產過程原物料錯置?有沒有可能生熟食錯置?有沒有可能廢棄物錯置?甚至有沒有可能生產日期錯置?
 
再延伸來看,會不會麵包不是單店生產,而是中央廚房生產?如果是中央廚房生產,會不會全國都發生一樣的錯誤?那如果是流程錯誤,會不會某個產品在全國的通路都發生錯誤,而造成全國性的食物汙染或中毒事件?
 
設定流程化重視連續性,不論設定了多少步驟,都必須跟前後連貫,這是設定標準化流程的基本的概念,卻是經常發生的謬誤,尤其撰寫者容易陷入主觀的判斷,而忽略了第三者是否能夠確實執行。
 
我們在建立流程時,務必要再三檢視前後步驟銜接下是否能夠流暢的執行工作,最好讓客觀第三者是否能夠根據流程及步驟來操作或執行,或者明白整個操作或執行方式。